

公元14世纪,法国阿维尼翁教廷为交好蒙元帝国,特意派人向顺帝赠送优质“天马”。这段历史虽不引人注意配资门户网平台官网,却也堪称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盛景。
然而,对命运多舛的妥懽帖睦尔来说,欧洲骏马不仅是异域珍宝,更承载着他重现帝国马政辉煌的伟大理想。可惜,这番愿景未能挽救颓势,反而因过度推行给中原农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波折与理想

元明宗在位几个月就被权臣毒杀
事实上,元顺帝的人生轨迹,从一开始就与帝国兴衰紧密相连。公元1320年,他生于皇室,却在幼年遭遇巨变。由于父亲元明宗和世㻋被权臣燕帖木儿毒杀,年仅九岁就被流放到高丽大青岛。后辗转至广西南宁,在十余年时间里远离权力中心。
好在艰苦环境无法抹杀人的学习天性。妥懽帖睦尔正是利用这段岁月,大量接触汉文化教育,从而通晓儒学诗文。甚至通过史料和民间传闻,深刻认识到马政对蒙元王朝的特殊意义。

荒凉的黄海大青岛 曾是元顺帝的流亡之所
毕竟,自崛起于草原之日起,蒙古人便以骑兵作为军事力量核心。哪怕南下过上定居生活,在宫殿里锦衣玉食,仍会把马政视为国家力量的基石。早在忽必烈时代,帝国上层已完善马政制度。通过太仆寺统辖全国官牧,设立14个大型牧场,构建起“牧-征-调-用”完整体系。至少在鼎盛时期,支撑着横跨欧亚的驿路网络,保障骑兵部队的快速机动,成为维系广袤疆域统治的物质前提。
所以,对胸怀大志的顺帝而言,恢复马政辉煌不仅是对先祖功业致敬,更是挽救元朝衰败政局的重要途径。

作为草原儿女 蒙古人向来重视马政
公元1333年,妥懽帖睦尔回大都即位,依然受制于权臣燕帖木儿节制。直到对方在两年后病死,终于有机会亲政,立即开启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此时,蒙元帝国早已不复往日荣光。历经多年宫廷内斗,官僚体系腐败丛生,地方割据势力抬头。更为严重的是,马政体系出现明显衰落迹象。官方牧场因战争消耗与管理不善,造成马匹数量大幅减少。除驿站的工作效率下降,骑兵战斗力亦严重下滑。

自从生活大为改善 蒙古人的勇武习气就显著下降
正因如此,元顺帝对优良马匹的渴望愈发强烈。他深知一匹神骏的良马不仅能提振宫廷士气,更可能成为改良马种、重振马政的契机。
公元1336年,他派遣以安德烈为首的使团出使教廷。除寻求宗教与政治联系外,还要求“获得西方的良马与珍奇之物”。此举表明国内马政改革受阻,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西方,靠引入异域良马来注入崭新活力。

蒙元时代 恰好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最后辉煌
天马入朝

14世纪的法国阿维尼翁教廷
公元1342年7月,法国阿维尼翁教廷做出回应,派遣方济各会教士马黎诺里等人抵达元上都。不仅向元顺帝致敬,还奉上一匹“通体纯黑、后蹄雪白”的优质骏马。
据史料记载,此马全长3米、高2.1米,体型壮硕且神骏异常,与常见的蒙古矮种马形成鲜明对比。元顺帝欣喜若狂,当即称之为 天马”,将其视为祥瑞之兆。

周朗绘制的《佛郎国献马图》
为纪念盛况,他下令宫廷画师周朗绘制《佛郎国献马图》。同时,又命文臣欧阳玄、揭傒斯等撰写《天马赞》和《天马赋》,以华丽辞藻加以歌颂。在这些诗文与画作中,元代文人将元顺帝获天马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求大宛宝马相提并论,将其塑造为帝国威服四方的象征。
然而,天马对元朝马政的改良几乎毫无作用:
首先就是因为数量过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哪怕血统足够优良,也无法扭转马匹的整体质量下滑和数量锐减局面。
其次是天马的饲养与繁育存在巨大难题。由于生活习性、饲养方式上差异,元朝牧官根本无法驾驭欧洲良马。只能以口口相传的土办法应对,难以保证天马健康,更不用说通过其进行品种改良。
最终,这匹被寄予厚望的“天马”,仅仅成为宫廷中观赏品,未能对马政产生任何积极影响。

蒙元虽重视马政却根本拿不出多少好马
挤压农耕空间

强行马政的结果就是农民生活苦不堪言
此外,元顺帝渴望重现辉煌背后,是长期推行过度马政对中原农业的毁灭性打击。由于全过程垄断,这种分布格局仅能在王朝初期支撑起庞大需求。随着时间持续,必然产生一系列极端措施。
例如将大量耕地强征为牧场。元朝后期为缓解马匹数量不足问题,继续大规模强占中原民田,将其改造为牧场。仅在大都、上都近郊,以及河南、山东等地就有14处牧地。从而导致几十万顷粮田被占用,失去了大量粮赋收入。农民失去衣食之本,被迫沦为流民或被佃户,生活陷入绝境。

蒙元当局经常派人到民间搜罗各类畜力
其次,民间畜力被过度征发,导致农业生产进一步停滞。朝廷对民间马匹实行残酷的“抽分”+“和买”政策,给出的价格仅为市价的1/3。从泰定到至正年间,平均每2-3年就进行一次大规模“括马”。仅河南、山东两地,一次就被括走30万匹,甚至连耕牛也被大量征调。
于是,农民只能靠人力拽犁耕地,生产效率骤降。若再加上水旱灾害频发,小麦、黍粟等农作物的亩产普遍下降2-3成,结果便是饥荒四起。

过度马政的恶果 就是许多地方陷入凋敝
更为严重的是,过度马政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王朝危机。一方面是马户不堪重负而纷纷逃亡。朝廷为维持马政运转,将赔纳义务摊派给未逃亡人口,导致赋税与徭役叠加。农民为完纳“马价银”,不得不贱卖耕牛、土地,形成“田弃于荒、人流于江”的悲惨局面。
另一方面,过度括马与耕地被占,直接引发了农民起义。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的檄文中明确将“夺我耕田、括我马牛”列为蒙古统治者的罪状之一。河南、山东等地因括马太狠,率先爆发小规模起义。随后更是席卷全国,成为元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

红巾军中 不乏大量因马政而破产的失地农民
讽刺的是,元顺帝位马政穷极所有,麾下骑兵仍旧因缺马而战斗力锐减。于是,朝廷只能依赖汉人地主武装镇压起义,却难以进行节制。田荒导致赋税收减少,又迫使他们滥发钞币,引发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
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率部北伐,所过的河南、河北地区皆“赤地千里,无马无粮”。蒙元皇族既调不出足够骑兵抵抗,也征不到军粮补给,只能仓皇北遁回草原过苦日子。

蒙元马政的核心区域 敲好就是后来的红巾军策源地
元顺帝过度马政引发的悲剧,无疑是一段深刻的历史教训。无论初衷多么美好,计划如何完善神秘,都不可能违背基本的逻辑秩序。极端忽视民生、轻易打破产业平衡,必然导致全盘落空的悲凉下场。
元顺帝的悲剧在于,他始终未能认清马政衰落的根本原因,也未能找到平衡马政与民生的有效途径。一味逃避现实,只能让自在危机中越陷越深......

(全文完)
一鼎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